2/17/2011

重播與外購節目太多,只是電視頻道欠缺競爭的惡果之一

這篇原貼於2011/2/17,後來經過擴充,成為我在科法領航電子報「朝鷺清揚集」開版的第一篇文章,比原本表達要完整得多。今再回頭轉貼於此。

********* 

電視台常常重播舊節目,已經不是新聞,可是今年更嚴重到連黃金時段都大幅淪陷。

華視目前兩個綜藝節目都停棚,「POWER星期天」沒了。八點檔新戲因為高層人事不定,開播遙遙無期。翻開華視現在的節目單,週間8點檔是『包青天』,周末八點檔則買韓國舊的綜藝節目來播。從「花邊教主」、「包青天」一路到「松藥局的兒子們」,幾乎不是重播就是外片。

改為民營的中視,和華視情況也不相上下。8點檔重播港劇「宮心計」,從二月中開始10點檔還要重播「花系列」,由「太陽花」打頭陣。連有線台當中自製節目最多的三立電視,也在都會台8點檔重播偶像劇「王子變青蛙」和「倪亞達」。

事實上,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NCC)針對國內五家無線電視台的主頻與數位頻道,取樣去年九月至十一月的播映率與製作率進行調查,發現無線台十五個頻道的重播率幾乎都超過五成。其中無線台主頻的重播率,依序為公視(六成二)、民視(五成四)、華視(四成五)、台視(四成四)與中視(四成二)。各台數位頻道的重播率比主頻更高,最高的是公視DIMO台,重播率竟高達百分之百;中視娛樂綜藝台與新聞台,重播率也分別達到九成七與九成三。民視新聞台與台視財經台因為與有線電視台策略聯盟,因此重播率比較低。民視新聞台是十五個頻道中重播率最低者,僅有兩成八。

對於重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,NCC表示為了顧及閱聽大眾的收視品質,未來將透過行政指導、營運評鑑、換照,甚至立法等方式,要求無線台業者提高節目首播率。

但是頭痛醫頭,如果沒有對症下藥,未必會有功效,何況是一環扣一環的市場經濟現象。台灣的電視頻道市場,由於有線電視分級付費制度遲遲未能上路,每家每戶都是月付520~600元,看同樣的100個頻道。所以只要可以每年穩定取得這100個頻道其中訊號較為穩定清晰的位置,就不怕擠不進這100台的電視頻道來競爭。而偏好100台吃到飽、「俗夠大碗」的收視戶心態,造成頻道供給過剩,稀釋分散了收視觀眾群與廣告客戶。君不見目前的節目收視率好壞,都是以百分點一個一個在比較,收視率破十的節目已經非常罕見。目前即使再轟動的節目,也匯集不了多少收視觀眾與廣告收益,結果就是用心製作、產出好品質的節目,不會得到大回收的充分市場肯定。如此一來,低成本或是負成本製作,卻還是有人看、有不錯收益的節目,就成為這個扭曲市場結構下的主流經營之道。

目前全台各有線電視系統100個頻道中的主要位置,基本上還是掌握在強而有力的頻道代理業者手裡。可以透過代理業者佔得到位置的電視台頻道地位十分穩固,不怕佔不到位置的頻道以更好的節目品質來競爭。因為佔不到位置,代表各地的有線電視系統不會播放,觀眾自然也看不到它們!在以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,電視頻道出現佔地收租的情形,就一點都不足為奇了。文章一開頭就提到的重播節目與外購節目比例過高,僅僅是這個扭曲的市場結構所造成亂象的冰山一角而已。

的確,填充節目時段、佔地收租牟利的問題,何止重播與外購太多呢?充滿置入性行銷的資訊型節目與新聞,與投顧老師淊淊不絕的股市解盤節目等,同樣充斥在各個有線與無線頻道之中,並且已經成為週間白天時段最為常見的節目型態。這種可以賺進大筆財富,但對觀眾而言缺乏創意與視聽享受的營利行為,若要稱之為妨礙收視觀眾權益、應受監控管制的節目亂象,不如視之為頻道市場缺乏競爭的必然結果,或許更有助於撥雲見日,面對真正問題的根源所在。

1 則留言:

維他命W 提到...

好像還沒寫完喔,期待下期的解決方案。